[新聞]澳大利亞華人養老院悄然興起

為大家提供澳大利亞養老院可靠消息。
致力於社區服務的澳大利亞華人服務社,因應當地華人人口老齡化的趨勢,擬興建第二間高齡頤養院。目前,華人服務社已向市政府及相關方面提出申請,捐款募集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華人公益社團聯手社會力量,服務高齡華人在異國安度晚年。
如今,隨著在澳華人養老服務需求的不斷增加,應運而生。據澳大利亞統計局最新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澳總人口為2340萬,華人數量達121.39萬,佔總人口的5%,是澳人口最多的少數族裔。
與此同時,來自中國的新移民正不斷增多,華人移民在澳新移民人口比例不斷上升。 2011年至2016年,在來自180多個國家的130萬新移民中,來自中國的移民達19.1萬,中國已成為澳新移民最主要的來源國。
龐大的華人群體已成為澳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澳日益凸顯的老齡化問題在華人社區也逐漸顯現。
據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澳65歲以上人口比例由5年前的14%提高到16%。老齡化趨勢促使養老服務需求迅速增加。
然而,目前澳大利亞提供華人養老服務的養老院並不普遍。對於不懂英語、習慣中華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老一輩華人而言,入住華人聚居的養老院是一個相對理想的選擇。但目前提供中式養老服務、由華人經營管理的養老院,常常“一床難求”。華人服務社主席週波說,對於年長的華裔移民來說,因為語言、習慣等問題﹐尋找合適的養老服務設施是一件令人困擾的事。
紮根澳洲,心系傳統
“華人養老院的興起與華人在當地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關。”中國華人華僑研究所所長張春旺指出,澳大利亞華人養老服務需求增加,主要是由於當地高齡華人數量的增加。
分析指出,一方面,改革開放後在國外工作生活的一部分移民已進入高齡階段,他們在澳大利亞落葉生根,最終選擇在當地養老。另一方面,正在澳工作的年輕一輩移民為了親屬團聚,也可能選擇將父母接到當地養老。此外,隨著中國民眾經濟實力的增強,部分中國人追求國外更為完善的養老和醫療服務以及國外相對適宜的自然環境,通過投資移民的方式前往澳養老。這三點原因都推動了澳高齡華人的增加。
華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習俗、中餐飲食習慣以及中文交流的偏好,也使得高齡華人更願意選擇由華人經營管理、有懂中文的護理人員、以華人住戶為主的養老機構,從而滿足自己生活習慣和情感文化方面的需求。
近年來華人養老院的興起,也與澳政府的鼓勵政策有關。
澳中商業峰會執行主席說,在澳大利亞,社會團體籌建養老院的情況較為普遍,這得益於政府鼓勵公益性質的民間社會服務機構參與籌建養老院,並為之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
與此同時,澳政府也鼓勵適齡民眾住進養老院,接受可承擔的養老服務。卞軍指出,澳在養老服務方面的國家治理和監控體係都相對嚴格完善,政府為高齡老人提供的養老金能夠基本覆蓋養老院費用,這就使得入住養老院的高齡華人沒有太多經濟上的後顧之憂。 “老人們聚在一起,說中文,吃中餐,過中國的傳統節日,這是華人養老院最大的吸引力。
創新模式,更多選擇
“養老院一般分為公立和私立兩種,華人服務社高齡頤養院由公益性質的華人社團募集資金,聚力企業捐贈和政府資助以籌建養老院,是一種新的嘗試。”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副主任說。
如今,不同國家的養老模式都與其社會保障制度、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相適應的居住設施密不可分,居住生活在不同國家的華人養老狀況有所不同。美國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主要由企業和個人承擔,養老設施分類細緻,商業化發展迅速;歐洲國家,如丹麥,施行原宅養老政策,政府在軟硬件上提供支持,並在養老住宅建造方面予以充分的補助;日本的社保制度和居住設施類型呈現多元化分佈結構。養老院的養老模式為華人養老提供了新思路。